截至2020年11月1日,全国60周岁及以上老年人口2.64亿人,占总人口的18.70%;全国65周岁及以上老年人口1.9亿人,占总人口的13.50%;全国老年人口抚养比为19.70%,比2010年提高7.80个百分点。(老年人口抚养比是指某一人口中老年人口数与劳动年龄人口数之比,用以表明每100名劳动年龄人口要负担多少名老年人)
我国老龄化的加剧对作为一家医养结合的老年专科医院来说是一个未知的挑战,我们只有深耕老年患者的疾病发展与变化,探索老年患者用药安全与有效性的机制,才能更好的服务于老龄患者。
其中老年性精神病的复杂更是需要透彻的研究与综合性的分析。老年性精神病是指在整个机体衰老的基础上,大脑发生萎缩性变化所引起的智能、性格等改变。
其主要临床特征为逐渐加重的记忆、智能障碍及人格改变,并伴有某些神经症状和体征。它不包括老年期发生的各种传染、中毒性精神病,晚发性精神分裂症和躁狂忧郁性精神病等。一般认为,遗传因素对本病的发生有一定影响。
同时,躯体和外界某些不良因素,如酒精中毒、营养不良、维生素缺乏、各种躯体病、传染病、代谢障碍以及精神因素等,均可加速衰老过程,成为致病的诱因。
作为一名药剂师,今天就带大家一起学习老年性精神病的相关药物信息。同时希望协助临床医生在选用药物时能够更加迅速与有效。
精神分裂症(schizophrenia)是一组以思维、情感、行为之间的不协调,精神活动与现实脱离为特征的最常见的一类精神疾病。根据临床症状,将精神分裂症分为I型和Ⅱ型,前者以阳性症状(幻觉和妄想)为主,后者则以阴性症状(情感淡漠、主动性缺乏等)为主。
精神分裂症可能与患者脑内多巴胺(dopamine,DA)系统功能亢进有关,抗精神病药为多巴胺受体阻断剂。目前有两种假说机制:
该假说得到较广泛的认可,认为精神分裂症是由于中枢DA系统功能充进所致,许多研究资料支持该病因学说,如:促进DA释放的苯丙胺可致急慢性妄想型精神分裂症:减少DA的合成和储存可改善病情;未经治疗的I型患者,死后病理检查发现其壳核和伏隔核DA受体(尤其是D2样受体)数目显著增加;各种高效价抗精神病药物大多是强效DA受体拮抗剂、对I型精神分裂症均有较好的临床疗效。目前认为,吩噻嗪类抗精神病药主要通过阻断中脑-皮质通路的D2样受体拮抗剂。因此,在发挥疗效的同时,均引起不同程度的椎体外系不良反应。
临床常用的非经典抗精神病药物如氯氮平(clozapine)和利培酮(risperidone)的抗精神病作用主要是通过阻断5-HT受体面实现的,其中,氯氮平是5- HT受体和多巴胺D1亚型受体拮抗剂,对其它DA亚型受体几乎无亲和力,对M胆碱受体和a肾上腺素受体也有较高的亲和力;利培酮拮抗5-HT2A亚型受体的作用显著强于其拮抗D2亚型受体的作用。因此,即使长期应用氯氮平和利培酮也几乎无椎体外系反应发生。
①吩噻嗪类:如氯丙嗪、奋乃静、氟奋乃静、三氟拉嗪、硫利达嗪及长效制剂癸氟奋乃静、棕榈哌泊噻嗪等。
②丁酰苯类:如氟哌啶醇及长效制剂癸氟哌啶醇和五氟利多等。
③硫杂蒽类:如氯普噻吨、氟哌噻吨。
④苯甲酰胺类:如舒必利等。
第一代抗精神病药主要为多巴胺D2受体阻断剂,其他尚可阻断a受体、M1受体、H1受体等。这些药物对精神分裂症患者的阳性症状相当有效,但该类药物还能阻断黑质-纹状体通路的多巴胺受体,常引起椎体外系的不良反应,如急性肌张力障碍震颤等。
其局限性为:
①不能改善患者的认知功能;
②对精神分裂症阴性症状一般疗效不佳;
③部分患者的阳性症状不能有效缓解;
④引起锥体外系和迟发性运动障碍等不良反应较多;
⑤患者依从性较差。
除拮抗多巴胺受体外,还具有较强的5-羟色胺2(5-HT2)受体拮抗作用,因此也称多巴胺5羟色胺受体拮抗药,其对中脑边缘系统的作用比对纹状体系统作用更具有选择性。常用药有氯氮平、利培酮、奥氮平、喹硫平、阿立哌唑和齐拉西酮。
这类药避免了第一代抗精神病药的某些缺点,对精神分裂症患者的阳性症状和阴性症状均有一定疗效,较少影响认知功能,有利于患者回归社会。
缺点主要是:
①某些第二代抗精神病药(尤其是氯氮平)的不良反应较多且严重;
②部分患者疗效不满意。
非经典抗精神病药由于阻断多个中枢神经递质与受体的作用,达到抗精神病作用,故几乎不引起椎体外系的不良反应。
抗精神病药物按结构类型可以分为三环类和非三环类,下期为大家详细介绍。
抗精神病药物种类较多,治疗效果相仿,选择何种药物治疗应综合考虑患者的躯体状况及对药物不良反应的耐受程度和主要症状来决定。
一般规律为:
脑器质性和症状性精神病应选用镇静作用弱及对心血管系统影响较小的药物,如奋乃静或氟哌啶醇;
对易出现较重锥体外系反应的患者应选用氯氮平或甲硫达嗪;
对于严重兴奋躁动者,应选用镇静作用较强的氯丙嗪或氟哌啶醇:
对淡漠退缩者,应选用有振奋作用的氟奋乃静和三氟拉嗪;
对木僵或紧张症状群选用舒必利。
患者过去用某药有效者,仍可以继续选用。国外多数学者趋向于选用高效价药物,因为其较少引起镇静作用和自主神经系统不良反应,较易产生的锥体外系成反应可用抗帕金森病药物拮抗。
选择药物要合规,使用剂量也要合理,现在多提倡抗精神病药物应使用标准剂量;
一般以氯丙嗪400-800mg/d为标准按效价换算剂量,避免使用超大剂量,判定无效需更换药物时,一定要以某药的标准剂业治疗4-6周无效时才能考虑换药。此外,应尽量用单一药物治疗,目前多数人认为合并用药并不增加疗效反而使不良反应增加。
1.中毒原因
绝大多数中毒者系精神病患者出院后自杀吞服中毒,也有医源性过量或错用中毒者。单一用某种抗精神病药物的致死率较低。若与其他中枢镇静药合用,则死亡率明显增加。
2.毒理作用
(1)中枢神经系统
超量中毒时抑制中枢出现过度镇静、嗜睡、意识障碍、谵妄及昏迷。
(2)抑制呼吸
可引起呼吸抑制,特别是与其他中枢抑制剂合用时更明显。
(3)体温降低
本类药物能抑制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使体温调节能力减退,从而引起体温下降。
(4)锥体外系反应
由于阻断多巴胺能纹状体-黑质传导途径,所以中毒早期在轻度意识障碍时可出现明显的锥体外系症状,如肌僵硬、震颤、动眼危象、角弓反张和扭转痉挛等。
(5)癫痫发作
该类药物可引起杏仁核自发放电活动显著加强,过量时可使痉挛阈值降低,出现癫痫样发作。尤以氯丙嗪、奋乃静及氯普噻吨多见。
(6)心血管系统
对心血管系统的毒性既有直接作用,也有通过中枢神经及自主神经系统的作用引起的反应,如低血压、心跳加快、尿潴留、肠麻痹、心脏传导阻滞、T波变平倒置、Q-T间期延长,ST段降低等。
作者 | 丁 慧
主编 | 孙春丽
排版 | 李海燕
校对 | 于 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