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老年康疗院作为成都市首批安宁疗护试点机构,于今年7月1日正式开设“缓和医疗病区”。该病区共开设39张床位,环境温馨,安全舒适,配套设施齐全,并有专业的医护工团队协作管理。
缓和医疗病区可为各类终末期患者、慢性疾病失能、带管需要治疗患者,提供基于老年综合健康评估(CGA)为基础的“五全”综合管理服务,以专业的多学科团队为技术支撑,引进国际人文护理服务理念及精细化照护体系,提供身体、心理、精神等方面的医护康养和人文关怀服务,维持长者尊严,提高患者生命质量。
缓和医疗病区特色:在由医生、护士、心理治疗师、康复治疗师、营养师等专业技术组成的多学科团队协作下,通过早期识别,积极评估,缓解痛苦,舒缓心理,舒适进食等以改善患者生命质量。为患者及其家庭提供帮助,在减轻患者身体疼痛的同时,更关注患者的内心感受,给予患者“缓和医疗”。让患者有尊严地走完人生最后一段旅程。
接下来,我们就来唠唠关于缓和医疗的那些事儿!
1.什么是缓和医疗?
缓和医疗源于英文palliative care,也译作姑息治疗。国家卫生计生委将舒缓医疗、安宁疗护、姑息医学等统称为缓和医疗。
早在2002年世界卫生组织(WHO)就对其有明确定义,至今仍在使用,即:缓和医疗是帮助那些生命期有限和重疾的患者正视疾病的严重性和死亡的存在;帮助对象、家属和照顾者,同时关注、维持生活质量;它是帮助患者“走好”的过程,也是帮助患者活到最后一刻“活好”的科学,是医学技术结合人文的科学!
2.缓和医疗常见的误区
自世界卫生组织(WHO)首次提出“缓和医疗(palliative care)”这个概念以来,虽开展缓和医疗对终末期患者的照护情况得到了显著的改善,关于“死亡”的探讨也渐渐不再是禁忌话题。
但大多数人依然没有真正认同这个理念!对于“缓和医疗”这一理念的偏见和误解在患者、医务人员、公众中仍广泛存在。
“缓和医疗就是没法治了,就是放弃了。”其实缓和医疗整个过程都在积极主动地进行治疗和帮助,以缓解疾病痛苦,让其尊严的活着。
“缓和医疗就是安乐死。” 其实安乐死的本质是主动结束生命,是加速死亡的过程,缓和医疗和它截然不同,既不加速死亡也不做无谓的延长,是让其有准备的离世。
“缓和医疗很稀缺、费用很昂贵。”其实缓和医疗的价格并没有急性医疗的费用高,毕竟在这个阶段,大多数的缓和治疗都是无创的,主要是围绕缓解病痛,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来开展的一些服务性工作。
3.哪类患者适合缓和医疗?
缓和医疗的理念不仅限于恶性肿瘤患者,而是对因严重疾病而遭受严重健康损害的所有年龄段的个人,尤其是对生命末期患者所进行的积极的全面的照护。因此,同样也适用于急诊的终末期患者和老年终末期患者。
缓和医疗服务人群除了患者个人、还包含其家属和照护者,通过预防、早期识别、全面评估和管理等四个方面,涵盖了疼痛和其他不适症状等躯体症状、心理困扰、灵性痛苦和社会需求等方面的服务内容。
4.缓和医疗的意义是什么?
缓和医疗包含了“既不加速、也不延缓”两层意义。
首先是“不延缓”。即不把生物学意义的“延长”作为终末期患者治疗的目标,也就是“不把拖长死亡期”作为医疗救治成功的指标,而是将死亡过程的质量作为缓和医疗的衡量指标。
其次是“不加速”。与“安乐死”不同, 缓和医疗不是加速患者死亡,也不是放弃治疗,缓和医疗支持自然死亡,目标是让患者得到善终,死亡不是缓和医疗的目标,而缓解痛苦的过程才是缓和医疗的意义所在。
临床医生评估患者疾病情况及生存期(生存期≤6个月),现有医疗水平不可能使其痊愈。
临床医生与患者及家属沟通,是否接受“缓和医疗”?
减少创伤性抢救:即不进行气管插管、气管切开、心肺复苏等无谓的创伤性抢救措施。
针对不适症状进行缓和治疗和护理:如恶心、水肿、疼痛、呼吸困难等症状进行缓和治疗。
积极心理护理:帮助患者平静的面对死亡,完成心愿。
给予舒适喂养:营养师根据患者的饮食喜好,制定符合患者口味的舒适食物,并由照护人员提供舒适进食条件和环境。
居丧服务:协助家属办理丧事,协助家属走出悲伤,适应新生活。
为患者和家属提供温馨的陪伴环境。家属可以在这阶段和患者有更多的陪伴,并同时接收心理老师的共同安抚。
缓和医疗病区联系电话:
028-84726766转8113
[1] 马为民,柴茂郡,刘雁清,等.缓和医疗学习笔记[J].叙事医学,2020,3(5):308-313.
[2] 尹婷婷,冯瑞娟,马文敏,等.医护人员缓和医疗认知现状调查[J].实用老年医学,2020,37(7):715-717.
[3] 宁晓红.中国大陆应该大力发展安宁缓和医疗事业——北京协和医院的经验体会[J].中国医学伦理学,2019,32(3):293-318.
[4] 潘锋.缓和医疗专注改善终末期患者生活质量——访北京协和医院老年医学科宁晓红教授[J].中国当代医药,2020,27(21):1-3.
[5] 朱意.美国缓和医疗和临终关怀开展的背景与展望[J].中国护理管理,2018,18(3):294-297.
[6] 赵雪帆,申卫星.缓和医疗立法的问题、经验与构建[J].中国卫生产业,2019,17:189-196.
作者 | 熊秀红
编辑 | 曾朝玉
主编 | 王利仙
排版 | 李海燕
校对 | 于 颖
|